肠子不舒服,长了息肉怎么回事?
肠息肉及肠息肉病
肠息肉及肠息肉病: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。从病理上可分为:
1.腺瘤性息肉:包括管状、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;
2.炎性息肉猪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;
3.错构瘤性: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(Peutz-Jeghers综合征) ;
4.其他: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。多发性腺瘤如数目多于100颗称之为腺瘤病。
一、肠息肉
肠息肉 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。息肉为单个或多个,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,有或无蒂。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,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。不少人往往因并发肠套叠等始引起注意,或在手术中才发现。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,成人大多为腺瘤,腺瘤直径大于2cm者,约半数癌变。乳头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。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,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,其表现为:
1.肠道刺激症状,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,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。
2.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,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,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,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。
3.肠梗阻及肠套叠,以盲肠息肉多见。
炎症性息肉 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、肠结核、克罗恩(Crohn)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,炎性息肉乃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。
儿童息肉 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,以错构瘤性幼年肉多见,有时可脱出肛门外。
大肠息肉 多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,直肠指检可以触及,发生在乙状结的肠镜能达到的范围内者,也易确诊,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,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认。
二、肠息肉病
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,并具有其特殊临床表现,称为息肉病,应与一般息肉相区别。常见有:
1,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(Peut2 Jeghers综合征) 以青少年多见,常有家族史,可癌变,属于错构瘤一类。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,以小肠为最多见。在口唇及其周围、口腔粘膜手掌、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,为黑斑,也可为棕黄色斑。
2.家族性肠息肉病 遗传因素有关,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。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,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,癌变的倾向性很大。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,极少累及小肠。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。
3,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(Gardner综合征)也和遗传因素有关,此病多在30-40岁出现,癌变倾向明显。
幼年性息肉病及增生性息肉病,均各具有其临床特征。
三、直肠息肉
直肠息肉 泛指自直肠粘膜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。除幼年性息肉多发生于5-10岁小儿外,其他直肠息肉多发生在40岁以上,年龄越大,发生率越高。直肠是息肉的多发部位,并常常合并有结肠息肉。
病理上 常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。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,有恶变倾向。发生在直肠者以单个较多,有蒂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(化生性)息肉、炎性息肉、幼年性息肉等
临床表现 小息肉很少引起症状,息肉增大后最常见的症状为直肠内出血,多发生在排便后,为鲜红血液,不与粪便相混。多为间歇性出血,且出血量较少,很少引起贫血。直肠下端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,呈鲜红色,樱桃状,便后自行缩回。直肠息肉并发感染时,可出现粘液脓血便。大便频繁,里急后重,有排便不尽感。炎性息肉主要表现原发疾病症状。
病因 长期摄取西方饮食及久坐不动人群好发。研究发现,肥胖、肉食摄入、吸烟及饮酒是危险因素。负相关的因素有:水果、蔬菜、完整谷物、钙与维生素D摄入、体育锻炼等
相关阅读更多>>
自助挂号院方承诺:以下所填写信息将绝对保密,请放心填写
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,特开通网络在线自助挂号系统。您只需要按照表格要求正确填写信息即可提交预约挂号。预约成功后,到院可凭预约号可享优先就诊权,并可免医院专家挂号费。
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温馨提示:
提前预约挂号,到院无需挂号即可就诊!
您可以拨打热线(028-86611987)预约
或直接点击人工预约